外宣

您的位置:首页»外宣»正文

组团创新 校企联合新模式打通产学研用“任督二脉”
来源:科技日报   作者:曹正 罗文双 徐鸿涛 陈科  编辑:罗文双  审核:曹正  日期:2022-04-28  访问:

在今年公布的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中,一等奖项目“川南页岩气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”格外引入瞩目,该成果是由“中国石油-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”攻关团队完成。

2020年,中国石油与西南石油大学正式成立全国第一个“央企-高校”创新联合体以来,该联合体以6个联合创新中心和5个联合创新团队为依托,通过“大平台—大团队—大项目—大成果”一体化建设,通过“标志性”成果产出和“卡脖子”技术突破,打通产学研用“任督二脉”,构建出一套新型的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。该“央企-高校”创新联合体如何运作?日前,相关参与单位进行了解读。

原始创新 实现科研“从0到1”突破

“我们的项目之所以能获奖,关键是在页岩气开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创新,这与创新联合体注重原始创新分不开。”作为川南页岩气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项目的专题长、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玉龙说。

由于川渝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,钻井周期长是制约页岩气开发的“拦路虎”。为解决这个难题,在创新联合体学术委员会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带领下,经过攻关,形成了深层超深层勘探理论技术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体系。目前已在9口页岩气龙马溪组长水平段得到应用,效果显著,创造了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钻井周期70天纪录。

“没有原始创新的‘深蹲助跑’,就无法实现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突破的‘起飞跳跃’,实现更多‘从0到1’的突破是成立创新联合体的初心和使命。”罗平亚院士认为,只有在原始创新方面沉下心来,潜心研究,久久为功,才能拿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,引领我国能源勘探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。

众所周知,以往的校企合作多是“命题作文”,即企业技术难题全权委托高校出方案,在合同任务完成后,企业进行结题验收,学校科研人员只能根据企业要求开展研究。“这样‘短平快’的科研项目,往往只聚焦企业生产现场出现的某一个具体问题,问题解决了,科研项目也就结束了。研究不深入,也就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,原始创新也就无从说起。”西南石油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兆中说。

他表示,随着创新联合体的成立,变成了企业与学校一起探讨勘探开发前沿技术。“所研究的领域也从当下热点,到未来三五年乃至更长的前沿领域,从解决短期技术问题到解决长远‘卡脖子’难题。”他说。

校企联合 共同出题共同解答

创新联合体成立之后,学校和企业之间的“相互走动”变得更频繁。罗平亚院士认为,校企交流之所以变得频繁,是因为创新联合体打破了传统的“企业出题,学校答题”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,变成了“共同出题,共同解答”模式,实现了真正的联合、融合、创新。

“创新联合体绝不是校企之间简单的‘联合’,而是要实质性地成为联合体,围绕共同目标、优势互补。”创新联合体管理委员会主任、西南石油大学原校长赵金洲说,创新联合体的首席专家、项目长、课题长、专题长等都是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派人员,形成联合攻关。

他说,以前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者,虽然有合作交流,但由于地理空间距离、科研价值观念差异、科研人才流动存在壁垒等多种原因,科研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,产学研用合作很难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融合体,导致产学研合作水平低下。“为了更加促进融合,创新联合体的核心是创新了驻企驻校、挂职工作、分内分外三结合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,真正实施了校企人员双向流动。”

“联合是手段,创新是目标。通过创新联合体双方这种你来我往,深度合作,协同作战,达到破除‘信息孤岛’,实现‘组团创新’的目的。”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张烈辉说。

如今,创新联合体成了校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集聚地和“蓄水池”。“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,创新联合体建立的人才高地,将为进一步攻克我国油气能源产学研用一体化中的壁垒,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,深入推进产、学、研、用一体化,实现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技术创新,助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”张烈辉说。

报道截图

报道链接:http://www.stdaily.com/index/kejixinwen/202204/43b7d9c4dd8e4ae891831f5497f676c6.shtml



推荐

Baidu
map